1、患者应处于平静状态,因为情绪紧张,剧烈运动会激活或干扰血小板、凝血因子和纤溶酶原等成分;
2、患者应空腹,进餐后,血中的乳糜微粒等将对血凝试验结果造成干扰;
3、采血前不应拍打采血部位,必须顺利“一针见血”,避免混入组织液或发生溶血,因为组织液中会有丰富的因子Ⅲ,可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,加速凝血酶源的消耗,使试验结果偏低。
4、压脉带不应扎的太紧,压迫时间不应过长,压力大及束缚时间过长可影响局部血液的浓缩和内皮细胞释放T-PA,后者可引起纤溶活动增强;
5、采血速度要适当,若太快易产生气泡,使纤溶蛋白原、因子V、因子Ⅲ变性。因此,建议使用定量真空采血管;
6、采血后要立即与抗凝剂混合,但不要用力震荡,NCCLS推荐使用带塞塑料或聚乙烯试管采血,因不带盖,血浆pH值升高,影响试验结果。
血凝分析仪在检测时启动因子被某些因素激活后,就会发生一系列连锁反应,导致检测结果的极大误差。因此,对于检验人员和临床医生,掌握和了解影响血凝实验的相关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。掌握以上的采血技术,能帮助操作人员有效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。 血凝实验是临床上常用的检测项目,其结果的准确性是指导临床正确治疗的保障。
本文由http://www.sdkyyl.com提供